【升小準備】7大方法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管理 趁暑假奠基礎當個快樂小學生
發布時間: 2022/07/29 16:43
最後更新: 2023/12/13 12:56
近年受疫情影響,不少幼稚園K3孩子僅上了數十天面授課,暑假過後卻要升小一。當孩子到學齡前最後一個階段,應具備甚麼能力才能準備當個快樂的小學生呢?
台灣兒童職業治療機構「職茁」在Instagram撰文,詳細寫明5至6歲孩子在認知和語言、社交情緒發展等方面的發展,並提供練習讓孩子奠定穩固基礎。
認知及語言發展
孩子慢慢可以理解時間的概念,能讀懂時鐘的整點、半點;描述發生的事情時,可以精確使用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且能按照順序和邏輯表達想法。
語言方面,已經可以完整的和大人對談、訴說想法,若偶爾出現不符合邏輯的話或詞語也是正常的,可以先讓孩子表達完句子後,再用較順暢的語句重新詢問孩子是否為這個意思,孩子對句構的流暢度和用字的精確度會漸漸改善。
他們也能說出身體部位的功能,這時期家長可以教導孩子「身體界線」,對於自己及他人身體的尊重,並且在家練習拒絕及表達不舒服的觸碰行為,避免憾事發生,也讓孩子從中學會尊重他人。
最新影片:
專注力
這時期的孩子有能力靜靜的玩一個遊戲15分鐘以上,不過,他們即將進入小學,花費學習的時間將會更多。有很多家長會擔心,平日在家吃飯都坐不定的孩子,是否能專注地坐在教室40分鐘?
除了可能是專注力問題外,也可能是孩子的肌耐力不足、環境干擾、任務太難/簡單等原因。
改善方法
1. 肌耐力不足:孩子太少運動,身體肌耐力不足的狀況下,難以長時間坐在桌前,也很難有精力專注於課堂。職業治療師建議,孩子每日最少運動30分鐘以上,在運動過程中,因為有目標,也能訓練孩子專注力。
2. 環境干擾:在學習環境中,減少視覺、聽覺、嗅覺等感官上的干擾,如電視聲。保持桌面上的乾淨,減少孩子被其他事身吸引注意力的可能性。
3. 任務太難/簡單:任務不符合孩子能力時,他會容易放棄或無聊,因此給予孩子任務時,適時調整任務難度是重要的。
家長可注意以下表徵,若發現子女出現專注力不足問題,可以尋求專業協助。
- 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或在做學校功課、工作或其他活動時,容易粗心出錯。
- 工作或遊戲時難以維持持續注意力。
- 對話時經常心不在焉、好像沒在聽。
- 經常無法遵循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、家事或工作場所的責任。
- 經常在組織工作或活動上有困難。
- 經常逃避、討厭或不願從事需要持久心力的工作。
- 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。
- 經常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分心。
- 在日常生活中常忘東忘西。
社交情緒發展
5至6歲的孩子,面對不合意的事時較能控制情緒,避免用不適切如打人的方式發洩,可經過引導說出自己的想法。若遇到不喜歡的團體活動時,大多也會妥協融入團體。
此外,孩子可以開始進行有規則的遊戲,且非常重視規則和公平性,例如桌遊。他們亦可與同伴一起計劃、合作達成共同目的,也會進行有競爭性的遊戲,例如打波,從中學習同伴的表現和行為,共同成長。
如果孩子容易生氣,或用不正確的方式表達不開心的情緒,可能是因為衝動控制較差、思考彈性弱等原因。
改善方法
1. 衝動控制差:可透過本體覺的活動和多步驟進行的活動,讓孩子穩定情緒的同時,訓練衝控抑制的能力。
2. 思考彈性差:孩子面對變動的事物,需要更多時間準備,可透過活動前的事前告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。
3. 不洽當行為的自覺:孩子或許沒有意識自己在做不正確的行為,因此家長在事發的當下,提醒孩子這件事是不適當的,讓孩子對這件事有自覺。
4. 正向鼓勵:孩子做出正向行為時,也請家長記得給予鼓勵,讓孩子知道,父母有認真看待他,有正向回饋後,孩子會更願意控制自己。
孩子即將上小學,在面對未知的人事物轉換會緊張和焦慮,也是他們即將開始與他人長時間建立人際關係,若有社交上的挫折,容易讓孩子不想去上學。
這過渡時期,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分享互相的感受,一起整理書包、文具,讓孩子有個預備心理,會減少很多不適應的情況,也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,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在他們後面支持著。
留意孩子發展進程
根據本港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資料,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有既定的先後次序,但個別發展進度會因人而異,若對孩子的發展有擔心,可先觀孩子在適應學校生活一段時間後情況有否改善,以下為衛生署提供的資料,家長可以按清單了解子女的情況,若孩子發展持續地與其他兒童有明顯的差別,那家長和老師就要特別留意,並商討是否需要安排進一步的跟進。
【名師試題教室】睇片連工作紙 中英數必學單元︰https://bit.ly/3sEeM3Q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bit.ly/34FTtW9
TOPick推出「Band1學堂」,更多教育升學資訊︰https://bit.ly/3a6HT6T
責任編輯︰林愛娜